展覽分區介紹

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

 

Gallery 101

Passion and Revolution

激情與革命

二次大戰後,東南亞許多地區歷經動盪劇變,包括爭取脫離殖民統治的抗爭、內戰、族裔衝突、獨裁統治等,在這段混亂騷動的時間,發生持續數年的法越戰爭、越戰、1965年的印尼九三O事件、1988年的緬甸8888民主運動等,無數生命因此犧牲,各種爭取言論表達自由及民主化的運動紛紛在各地區出現,這段時間中的藝術創作經常成為行動主義的發聲手段,許多藝術家卻也因此鋃鐺下獄,值此同時,1986年菲律賓的人民力量革命運動終結了當時的獨裁政權,印尼日漸壯大的革新運動,在呼籲民主化的聲浪中,促使當時的政權在1988年產生轉變,也迎來對人權及言論自由的尊重。戰後的冷戰期間,亞非會議(俗稱「萬隆會議」)於1955年在印尼萬隆舉行;而屬於地區性組織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在1967年成立,會員包括東南亞五國(泰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此展區關注東南亞歷史中行動主義及藝術的關係,聚焦藝術家在嚴峻管控下所創作的作品,無畏地述說社會困境並反抗對思想表達的壓迫,例如:成長於柬埔寨波布政權下的李 達拉烏(Ly Daravuth),用其包含歷史文件的裝置創作揭露柬埔寨的歷史晦暗之處,華裔印尼藝術家胡丰文(FX Harsono)則以父親在印尼獨立戰爭中遭遇的印尼排華事件為主題進行創作。

胡丰文 FX Harsono
無聲彷有聲
Voice Without a Voice / Sign
1993-1994
Collection: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Japan
Installation view: SUNSHOWER: Contemporary Art from Southeast Asia 1980s to Now,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 2017
Photo: Ueno Norihiro
李 達拉烏 Ly Daravuth
信使
The Messenger
2000/2005
Collection: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Japan
Installation view: The 3rd Fukuoka Asian Art Triennale 2005,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Gallery 101

Fluid Histories and Memories

流動的歷史與記憶

依據不同時代或觀點,無論是特定國家、族裔、地區或個人,東南亞的複雜歷史都可能產生相異的解讀,在戰後解殖的過程中,有些國家歷經獨裁軍事政權,官方歷史紀錄很可能會排除了失落和挫敗的一方,政治、經濟、社會轉變對個人生命亦產生劇烈影響—根據這些人的生命經驗及記憶,可看出這影響廣泛的歷史或敘事走向,而那些遭到隱沒的故事也可能與後來產生的新解讀與記憶有所關聯,以東南亞藝術為例,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即是持續針對歷史及記憶提出新的觀點。

本展區以這些故事及詮釋的流變為主題,同時關注個人及集體記憶。緬甸藝術家登林(Htein Lin)曾親身參與緬甸的民主運動,更因此入獄長達七年,透過在獄中所繪的作品,藝術家向當下的我們揭露當時這段痛苦過去的內涵;何子彥(Ho Tzu Nyen)以馬來虎的故事寓意英國及日本在馬來半島上的殖民存在;同樣來自新加坡的何銳安(Ho Rui An)以太陽比喻歐洲帝國主義,進而編織其作品敘事;菲律賓藝術家Kiri Dalena (Kiri Dalena)則採取重構紀錄片的手法,重新想像在民答那峨島上發生的屠殺事件;而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透過紀錄法越戰爭及參戰國家的戰敗經驗,激發觀眾重新思考這段歷史。

何子彥 Ho Tzu Nyen
兩隻或三隻老虎
2 or 3 Tigers
2015
登林 Htein Lin
藝術的生物學(出自〈00235系列〉)
Biology of Art (from the series 00235)
1999

Gallery 103

Diverse Identities

多元身分認同

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1946年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率先脫離殖民統治獨立,緬甸及印尼則分別在1948年及1949年獨立,直至1950年代,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越南也宣佈獨立,最後則是1984年獨立的汶萊,對這些新建立的國家而言,建構國家認同成了極為重要的議題,同時,各國的文化認同議題也受到關注討論,東南亞各國人民開始認知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東南亞地區,國界並不一定是依照族裔、語言、宗教或文化劃分,也因此探索東南亞各國的國家認同,伴隨藝術家對個人身分認同的探索,一直是橫跨各世代的最重要議題之一。自1990年代起,隨著冷戰秩序的瓦解,全世界各國都開始尋求以新的核心價值代替先前的意識形態,當代藝術界亦是如此,與個人身分認同相關的議題,從族裔、種族、性別、國家、語言、宗教到文化等層面,都成為探討焦點。此展區聚焦於藝術家於這樣的歷史時刻,探索身分認同之多元形態的創作,以新加坡藝術家李文(Lee Wen)為例,他在自己極具代表性的行為藝術作品中,全身塗抹黃漆遊走於街頭,藉以摸索自己身為黃種人的認同議題。

王良吟 Amanda Heng
另一個女人 No. 2
Another Woman No. 2
1996
Collection: 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Japan
李文 Lee Wen
奇異的果實
Strange Fruits
2003
Collection: Mori Art Museum, Tokyo

Gallery 104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發展及傳承之間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協」)的總人口數現已超過六億,且未來預估將持續增加,推升東南亞市場的進一步成長,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曼谷等歷經現代化及都市化的大都會,現今隨處可見成排成列、象徵全球經濟的進口名牌商店和飯店,然而,在距離市中心不遠的多數的鄉村市鎮,卻展現出與都會截然不同的步調節奏,承繼著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節慶。東協1967年在泰國曼谷成立後,已陸續在1992年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並在2015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以提升東協做為一區域組織,在經濟合作及發展上的功能,此外,東南亞的進步成長也突顯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而許多國家也已提供諸多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依此脈絡,此展區呈現的藝術家及作品,多探討發展與傳統的落差,這些藝術家意識到不斷受到變遷中的都會風景淹沒、流失的事物,明白什麼該被保留、保護,什麼又該接受翻新,這樣的觀點令人想起傳統的承繼,或復興已失去或死亡的東西,暗示著某種更宏觀、廣闊的宇宙觀,涵括過去、現在、未來,生死共存的狀態。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和賽勒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and Chai Siri)的創作—與本展同名的〈太陽雨〉—描繪一頭泰國自古尊奉為神聖象徵的巨象,在空中漂浮,在清醒時刻與睡夢狀態—甚至是死亡—之間擺盪,同時也隱喻東南亞地區的歷史與文化曖昧性。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和賽勒斯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Chai Siris
太陽雨
Sunshower
2017
Installation view: SUNSHOWER: Contemporary Art from Southeast Asia 1980s to Now, Mori Art Museum, Tokyo, 2017
Photo: Kioku Keizo
雅加達消耗藝術家團體
Jakarta Wasted Artists
圖像交換
Graphic Exchange
2015
Collection: Mori Art Museum, Tokyo

Gallery 105

Medium as Meditation

冥想的媒介

宗教活動及精神性與東南亞諸國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這些活動在歷史上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因此形成盤根錯節的複雜景況,以致於其中甚至難以找到任何共通性,佛教、印度教在遠古時代即自印度傳入東南亞,伊斯蘭自遠東地區傳入,西方帝國則在殖民時期產生影響,這些外國宗教結合獨特的在地傳統信仰,催生出特殊的宗教信仰風俗,至今仍與人們的生活有緊密的關係,雖然全球經濟帶來的都市化及現代化發展,自1980年代即迫使生活型態產生轉變,卻依然沒有動搖東南亞人民的宗教信仰傳統,這可在東南亞諸多地區至今仍盛行的各種宗教儀式及傳統工藝得到證明。

本展區標題中的「冥想」一詞指涉以沉靜心靈向神靈祈禱的行為,或讓注意力專注在某事之上,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也可包含沉思、觀察、研究特定主題,和探索藝術表現及技巧以進行創作等意涵。展區介紹的藝術家,透過連結東南亞獨特宗教行為和信仰形式,形塑自我特殊的表現形式,例如泰國藝術家Montien Boonma的創作,透露出小乘佛教的深刻影響,其〈Alm〉一作呈現一只由眾人手捧、僧侶托缽時所使用的食器;緬甸藝術家Po Po則結合抽象畫作及裝置等不同媒材,創作出不同作品,但其根源皆是佛教「阿毘達磨」(Abhidharma)的影響,透過這些作品觀省自我內在,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面對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

普普 Po Po
風(動態的元素)
Vayo (The Element of Motion)
1985
Collection: Mori Art Museum, Tokyo
艾伯特·約拿桑
Albert Yonathan
赫利奧斯
Helios
2017
Collection: Tumurun Private Museum, Indonesia
Installation view: SUNSHOWER: Contemporary Art from Southeast Asia
1980s to Now, Mori Art Museum, Tokyo, 2017
Photo: Kioku Keizo

Gallery 105

Archiving

建檔

在東南亞表現多元的當代藝術創作中,有許多作品並非如繪畫或雕塑一般,能留下實質的作品,這類的藝術創作有的是發生在街頭或藝廊等公共空間的臨時演出;有些是藝術團隊在某段合作期間共同創作的作品;有的則是根植於地方社群的活動;如此具流動性質又可塑性高的活動較難以現有的「當代藝術」框架加以分類,卻常見於東南亞各地區,細究其背後之原因可能是,在藝術表達受到審查箝制和壓迫噤聲的地區,這類即興而立即發生的行動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同時,因藝術家較難以獲得民眾對當代藝術的支持,而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創作,成為這類創作行為的動力。

近年來,在全球各地都紛紛出現希望保存這種非物質性的表述活動,將其建檔並展示,推動這股風潮的作用力,可能與這群帶領當代藝術運動的戰後世代藝術家逐漸邁入高齡有關,這使得整理這些藝術家的個人檔案及現存於私人檔案資料庫的材料,並將其數位化,成為當務之急;另一個可能推動這股風潮的力量則源於資訊社會的擴張,趨使研究、編輯這些內容廣泛的材料成為當代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核心部份。

此展區的標題為「建檔」,旨在呈現1980年代起,在東南亞不同區域發生的藝術團隊活動、行為藝術的潮流、公共空間中的活動等,重點聚焦於已結束的行為事件,包含1988年由新加坡藝術家唐大霧(Tang Da Wu)成立的藝術村(The Artists Village,TAV),及1990年代在泰國清邁成立的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

除此之外,本展區亦進一步介紹東南亞各國中,對行為藝術發展有重要貢獻的藝術家作品,包括越南藝術家陳龍(Tran Luong)、緬甸藝術家Aye Ko和印尼藝術家Fajar Abadi,為年輕一代藝術家及其專注於地方社群的行為藝術創作提供典範。

陳龍 Tran Luong
毛河煤礦計畫
Mao Khe Coal Mine Project
2001
烏特得‧阿齊瑪納與格拉西亞‧卡威望
Uthit Atimana and Gridthiya Gaweewong
清邁社會裝置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
2017
Installation view: SUNSHOWER: Contemporary Art from Southeast Asia 1980s to Now,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 2017
Photo: Ueno Norihiro